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三十六章出使日本(一)(1 / 2)





  大明官途第一百三十六章出使日本(一)

  京城。朱元璋依然平常一样的忙碌。但这几天他的心情有些沉重。时值一年的开端。元的政也就格外忙碌。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从各部送来。但几十年来他都这样习惯了。政务繁重不是他真正的压力。使他心情沉重的原因还是儿子的身上。两天前。太子已正式赴陕西巡抚。但给太子治病的太医们却反对太子离京。太子的身体虽有所好转但病根未去。稍有疏忽就将前功尽弃。尽管太医苦劝。但计划早在去年便已排定。朱元璋就是想临时改变也不可能了。只能派最好的御医跟随。为此。朱元璋心中投入了一阴影。为之忧心忡忡。

  另外一件让朱元璋烦躁的事情却是次子朱自杀成。朱在半个月前被押解进京。被藩后一直软禁在京城的旧秦王府中。近两百名御林军对他进行严密看守。但昨晚朱却突然悬梁自尽。多亏被侍卫发现而及时救下。虽然朱未死。但朱元璋却着实紧张了一回。

  此刻在朱元璋的桌上放着一封朱的忏悔书。本来是他的“遗书”。在书中朱对自己的过去的糊涂表示忏悔。愿意以死来赎回他的罪孽。并恳求父皇宽恕自己的儿子。无疑。这封信打动了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尚愿意一死来赎救儿子。他朱元璋为什么就不能宽恕自己的儿子?

  窗前。朱元注视窗外的几株桃树。桃树的花已经挂满枝头。洪武二十四年的春天即将来临了。这一的春天对他也尤为重要。他即将再次分封十个亲王到地就藩。一旦他们能独挡一面。也就完成了他家国天下的战略部署。个分封实权诸王的战略决策早在他建立大明之前便已考虑成熟。虽不止一臣劝他。并以汉初七国之乱和晋初八王乱为史鉴。

  但朱元却始终坚|自己的分封制他何尝不知道汉初七国之乱和晋初八王之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朱元璋却有着更深的考虑。唐之安史乱藩镇割据以至于唐朝的灭亡。正是掌握军权的地方诸侯野心膨胀所致。推而广之。至汉之灭亡晋之灭亡|之灭亡无不是地方分裂导致。究其原因正是异姓重臣掌握了军权。曹操司马昭杨坚安山朱温赵1胤。朝代更迭的周而复始。岂不比七国之乱八王之乱更加惨烈和教训深刻吗?宋为防止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演。便施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却导致了一朝文弱。最终被异族所灭。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和实让朱元璋深思了很多年。他最终的出一结论文靠外臣武靠家族。只要朱始终掌握军权。那就不怕外臣反了天去。就算朱家内部出现偶然的争权事件。但最后的皇位还是不会旁落。终归是朱家的天下。

  为了能让这个想他有生之年实现。这二十几年来他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封诸王。从初期的秦晋燕等诸王到后来的吴楚湘赵卫等王。再到今的庆韩安宁诸王只要他的儿子能担起大梁。那蓝玉冯胜傅有德等老军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也知道分封制会产生皇之争。为此他制定了严密的规则。给亲王加种束缚。又使全国的大部分军队都置于朝廷的控制下。不至于形成外强中干的局面。认为只要考虑周全。制度严密。就不会出现诸王夺位的事情。

  这次秦王犯错就是最好的子早在他私自招募队之初。朱元璋便从锦衣卫手中的到了情报。他便安排了内应观察秦王的一举一动。以至于秦王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便被抓捕回京了。从这件事上朱元璋确认了自己所定制度的严密。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念初便立刻会被朝廷洞察。如此。何患藩王造反?

  朱元璋叹了一气。其实也很想宽恕次子虽然野心勃勃。但他并没有造成什么危害。将来也不可能-有机会。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又何必置他于死地。

  但朱元也为难。刻正是他分封新王之时。宽恕次子无疑会不利于新王们自律。为这个问题朱元璋想了很久。他最终决定还是让太子来赦免秦王。让所有的儿子都能看到他们大哥的仁慈。

  “传朕的旨意。命众侍卫好好看护二王子殿下。若他再出现自戮举动。看护人皆斩!”

  朱元璋暂时将朱之事放在一旁。眼下还有几件较急的大事要他处理。五天前。燕王再次率冯胜傅有德等大将出征漠北。这次却不是出征蒙古人的主力。而是|清河套地区的北元零星部落。为东胜卫和大同卫的顺利建立奠定条件。同时山西的征兵迁移之事也到了**。因此钱粮调拨便成为重中之重。但户部右侍郎罗子齐被杀后。仅靠左侍郎暴昭一人支撑是有些忙不过了。任命新户部右侍郎已燃眉之急。

  在朱元璋面前有吏尚书詹徽推荐的一份备选名单。大多是各地的知府但这些人朱元都看不上。他然没有因为秦王之事处罚詹徽。但他对詹徽暗地里组建势力集团一事也相当不满。他打击李善长胡惟庸。不就是要整治日益骄横势大的淮西集团吗?这才过去十几年。朝中的新势力集团便又冒头。一个就是以詹徽为首的所谓“秦王党”。据说今年春节时。亲自上门给他拜年的官员多达三百余人。马车都曾堵塞了大

  ,徽可谓风头正劲而另一个是军方的蓝玉党羽。他在军十年。势力深厚。凤翔侯张龙平普定侯陈桓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侯朱寿等等军显耀基本上都曾是他的部下旧属。这两个人朱元璋还暂且忍着。尚不到和他们翻脸的时候。但詹维所推荐的官员他是不会再重用了。

  朱元璋提笔在一张|上写下“叶天明”三个字。这是太子给他推荐的户部侍郎人选。这个人他是知道的。为官清廉谨慎。家世清白。据说李维正就是他女婿。可以大用。

  朱元璋在叶天明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便下旨道:“速传大理寺少卿叶天明来见朕!”

  一名传旨官领命而去。朱元璋便将詹徽推荐的名单扔到一旁。

  没多久。一名太监进来禀报道:“大理寺少卿叶天明已到。等候陛下召见!”“召他进来。”

  朱元璋放下了笔。只见-天明匆匆进来。跪下叩拜道:“臣叶天明叩见皇帝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叶爱卿免礼平。”朱元温地笑了笑道:“听说叶爱卿的了一对生外孙女朕喜你了。”

  叶天明心中紧张之。他不知皇上忽然召见他有何事。他也听说皇上这两天心情不好。众人都胆颤心惊。唯恐被皇上的怒气波及不料。他却被召见了。在皇上心情不好时被召见这绝不是什么好事。

  但皇上的语气很温。还问了童的两个孩子。叶天明紧张的心情略略了。他知道皇上其实是在问李维正的两个女儿。而不是问他的外孙女。他连忙躬身答道:“回陛下。两个孩子已双满月。非常活泼可爱。只等她们父亲稳定下来后便去山东全家团聚。”

  朱元璋点了点笑:“朕知道李维正已经出海去日本了朕也希望他早成任务归来。你的这个女婿很是敬业。上任仅三天便出海远航了。这一点朕很满意。”

  “这是他记住陛下的恩德。臣也会时时劝他为陛下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