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799章:守江必守淮(1 / 2)

第0799章:守江必守淮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冬渐至,天渐寒,街头十字路口一角,便会火堆点点。那是人们为故去的亲人烧纸钱、包袱、寒衣,寄温暖。

《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每年为亡者“寄”几件寒衣,正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爱与亲情的教育!

诸葛亮一生九伐中原备受世人敬仰,而孙权一生五伐中原,为何成了笑柄。

说这个问题,需要从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还有曹魏在扬州的人事任免,以及孙权的个人特性这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如此四层递进之后,就懂了孙权的北伐为何会成为一个笑话,他本人的最大弱点何在。

东吴经三世奋斗才从孙坚时的袁术部将,变孙策时的地方诸侯,及至孙权时的一方霸主。

孙坚和孙策时代,孙家发迹过程中,老爹孙坚为孙权打下威名,老哥孙策为孙权打下地盘,有威名有地盘后,孙权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威望和地盘进一步扩大。

这无疑考验孙权的战略眼光。

幸而,孙权在关键时刻,收获了自己的国策总设计师,周瑜和鲁肃。

按《三国志·周瑜传》和《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这两个东吴英将人杰,在为孙权谋划的国策中,都是著名的两分天下之策。

以下是两段史料中,关于这谋划的记载。

孙权: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鲁肃: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鲁肃传》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周瑜传》

这两段记载,鲁肃见孙权那段在前,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孙权年方18岁,刚刚成年,虽然对这样的未来心之神往,但明白这不是当时东吴势力能考虑的。

不过这段话被孙权铭记在心,进而念念不忘。

在经过赤壁之战的胜利之后,孙权终于在周瑜的帮助下,开始践行鲁肃的《榻上对》。

可惜这件事还没开始,就因为周瑜的暴毙,而无果而终。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二十八岁的孙权授命周瑜进攻巴蜀,途径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周瑜突然病逝,失去主将的东吴势力只能无奈退回。

进攻巴蜀的计划,因为周瑜的病逝而成了泡影。

周瑜的接班人鲁肃则在和荆州的长久拉锯中耗费了无尽精力,孙权图谋巴蜀的计划就这样被无限期延后了。

制定好的国策,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成了泡影。就注定孙权势力要么等待时机,要么调整国策。随后不久发生的一切,让孙权只能选择调整国策。

孙权心心念的巴蜀,在公元214年成了刘备地盘,这消息传来后,让孙权和鲁肃大为气愤。

为此孙权愤恨地说:猾虏乃敢挟诈!(刘备这人太狡猾了)

可生活还要继续,地盘还要扩充。

失去窥伺巴蜀可能的孙权,只好改变国策。

在这段时间,接连发生了数次荆州争夺战,经过数轮争夺,孙刘两家在公元215年达成了“湘水划界”协议,平分了荆州的地盘,也让孙刘之间的纷争状态暂时缓解。

但,孙权依旧不甘心啊?

为何如此,答案是《榻上对》行不通,失去了扩张方向,要想稳守东吴,孙权构筑东吴的战略缓冲,稳定东吴安全局势。

什么才是最好的战略缓冲区?答案很简单:除了全据荆州之外,还有进取淮河!

所谓:守江必守淮,就是这个道理!

没有淮河的外线防御,长江天堑其实也不牢靠。横跨千里绵延不绝的长江,足够曹魏势力在任何地点跨江而来,这样的局势,让孙权寝食难安。

分兵把守无疑是个伪命题,漫长的沿江防线即便耗费无尽人力、物力,依旧守不住。

唯一的办法只有将防线前置,增加战略缓冲区,做好前线的预警机制。

进行形成依托淮河平原区域,在那里筑城而守,弄双重防线。

这样的话,曹操大军即便南下,东吴也有缓冲空间,曹军绕过了前线城池,也会因为担忧后方补给问题而不敢深入进攻,借助这个战略优势,孙吴就有可能在野战中将曹军消灭。

国策调整后的东吴势力,将争夺淮河区域,当做了后续安全的重中之重。

因为这既事关东吴在前线对峙的战术态势,也关乎东吴的存亡,甚至未来的发展。

孙权看到的因果,聪明的曹操当然也看得到,由此才有了曹操极富远见的准备。

公元200年,时任讨逆将军的孙策,派遣庐江太守李述杀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失去严象的扬州陷入混乱之中,梅干、雷绪和陈兰等地头蛇在江淮区域横行,以至江淮糜烂!

眼见情势如此,正在前线专注于对抗袁绍的曹操,不忘背后孙策的威胁。

他安排了一个深埋许久的后手,帮助自己稳定扬州,同时抵御来自孙家的威胁。

这个后手就是,表奏刘馥为扬州刺史。

刘馥这个当时乃至今日名声不显的人物,却在成了后续孙权的噩梦。

受命成为扬州刺史的他,单枪匹马入扬州,在整个扬州巡视一翻后,决定在合肥这里重设扬州治所,随后不久,合肥城建立了起来。

同时刘馥还用怀柔之策稳住了梅干、雷绪和陈兰等地头蛇。顺利让这群地头蛇归顺了朝廷。

这做派很有当年刘表,单骑入荆州的即视感,都是一人定一州。

刘馥治理扬州八年之久,任内广施仁政,大行教化,将破败凋敝的扬州治理成了乱世中的净土。数万避祸而来的附近州郡流民不断聚集,恢复了扬州的人口和经济。

恢复了人口和经济后,刘馥给朝廷上缴赋税,还修筑了不少水利工程,并强化城池堡垒。

公元208年刘馥去世的时候,扬州粮草储备充足,合肥高墙深壁。刘馥就这样用一己之力,将扬州打造成了最合格的曹魏前线根据地。

他的文治之功,还有先见之明,成全了后续张辽的威风。

当所有人都念叨,张辽用“八百勇士”击破孙权十万之众,成就孙权孙十万污名时,或许张辽该对这个交流不多的扬州刺史刘馥说声谢谢。

刘馥构筑合肥坚城的操作,还有治理地方的显赫政绩,让孙权日夜难安。

赤壁之战后的公元209年,为了表达攻克合肥决心,孙权将治所从吴县迁到京口。

这京口就在和合肥对峙的最前线,孙权用“天子守国门”举措,彰显自己勇气的同时,也道出了东吴政权防御力不足的弱点。

拿下合肥坚城,是孙权构筑江东双重防御体系关键一环,也是后续北伐的必要基础。

只有拿下合肥,以合肥为前进基地,孙权才有可能北上争锋徐州,剑指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