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百七十七章 你们怎么说?(1 / 2)

第五百七十七章 你们怎么说?

“街拍中国”年度街拍摄影师结果公布,十位不同风格的摄影师入围了最终的评选,他们专注街拍多年,形成了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

但是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街拍照片?一方面对于街拍的创作形式难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突破,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的记录功能,相较于纪实摄影、专题摄影又很难深入的介入。留给街拍摄影师的切入点似乎只剩下了瞬间性的抓拍和个人形式的表达。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十位摄影师进行了采访,让他们来谈谈对于街拍的理解和感受。

摄影师|王劭立

采访|张炜

松本南国(图虫ID:@艾滋病拆迁队),武汉理工大学,动画专业,研三学生。

●●●

从你刚开始走上街头拍照,到现在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自己的风格?中间都经历过哪些尝试?

对于摄影最初的印象,应该是小时候看动画片或者纪录片带给我的。我当时觉得摄影应该是黑白闪光带有批判感,像维加(WeeGee)或者二战时期战地记者们拍的那样。

我是从去年的4月份开始拍照,当时自己生了一场大病,无意间翻开百度看到了玛丽·艾伦·马克(Maryellenmark)的一张照片(下图),触动我想起了很多事,第二天我就买了相机开始上街拍照了。

由于生病加上自己心里一些矛盾和纠结的地方,于是把摄影当作一个出口。我最初上街就很喜欢用黑白的视角去拍一些关于社会的和自己的事,说白了,就是转移自己的一些火气。后来慢慢的拍着拍着,发现了好多乐趣,就喜欢上了摄影这件事,拍照的时候也温柔了一些。但是还谈不上有风格,我觉得自己还没形成,而且这事太难了。

(Photoby玛丽·艾伦·马克)

什么时候不再把摄影当作转移火气的出口而真正的喜欢上它?

以前就是利用照片,我想怎么折腾它就怎么折腾它,但是慢慢的,觉得照片里也有喜怒哀乐,作为参与者,拍着拍着觉得好像照片的世界单独成立了,我和它们成为了朋友。

虽然是自己在拍摄,但是拍摄的完全是别人的照片,你有过这样的阶段吗?

有过的,我最先影调模仿森山大道的,我觉得高对比很有力量,就像是黑夜的闪光灯一样。当时没有啥风格的和个人的观点,觉得这个好带劲啊,而且觉得跟我个人性格很像,就用了,哪有啥要不一样的观点。后来慢慢的就觉得好像要远离,很依依不舍的。

怎么摆脱森山大道的影响的?真的是因为上海工作坊时王轶庶老师的意见吗?

改变本身需要勇气的,要推翻以前的很多既定观念,其实我很早就想改变了,庶哥让我更坚定了。我觉得重要的不在于改变后是好是坏,重要的是改变本身,这个是一种锻炼,能给人精神头的。

濑户正人先生曾说:“黑白和彩色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同时游走于两个世界的人是不可想像的。在一个时期里,应该只专注一种表达。”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是什么让你做出了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

同意。黑白和彩色区别太大了,就像写文章和弹琴画画,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但是都需要全身心投入进去感受,只要真诚,出来的东西会有同源性的。

对于我,我就是为了改变才去改变,因为我觉得我自己被困住了,想挣脱。不管这种改变是好是坏,但是当我意识到自己被困住的时候就要努力挣脱。

对于你的照片来说,你最想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说你想让自己的照片呈现给观者的是种什么样的气质?

照片应该是自己的,如果是自己的就不是给别人呈现的事,有些自己拍的照片,我很喜欢,我觉得那个就是自己,呈现也会一以贯之。我想追求的是很久以后看着自己以前拍的照片会笑的那种感觉,我现在看我以前拍的照片我也会笑,觉得蛮搞人。

目前大家对“街拍”的尝试,成为了以高超的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发生在街头的令人惊奇的瞬间。“瞬间性”成为了一张照片成败的关键,在这种尝试下照片可能会不断的追求“猎奇”,以创造出新的视觉观感。你怎么看?

就我现在的认知水平,我觉得作为拍摄的一个基本功,对于瞬间性的把握是需要练习的而且很有必要练习的。这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但最关键的是在抓取瞬间后你得到了什么,照片呈现了什么。举个例子,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朋友正好看着另一个奔跑的小朋友,这样的照片,抓的瞬间也许很好,但是我们根本得不到新的思考。

不管什么照片,最关键的是它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形式上的好玩或者观察角度的不同。都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但是总是老话重提就会显得单调乏味。

这次公布结果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觉得这些作品完全是乱拍,如果让你正面来回应,你觉得乱拍和个人风格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摄影师个人主观感受的体现,而不是乱拍?